欢迎访问发体历史网!微信公众号:
最新文章
  • 知青插队的背景介绍

    大跃进是指1958到1960年间,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口号有三年超英,五年赶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等。当历史进入1958年的5月5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推动了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会议充分肯定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认为我国正在经历马克思预言的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经济文化事业完全能够以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速度发展。会上,有 117人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发起—扎根—教育—返城—结束)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一场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个年代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易激动的心,只要领袖发出一声号令,他们便会坚决执行。从高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浮夸风的大跃进到认真执行知青插队,到农村落户等,都被无数知识青年视为精神力量。关于上山下乡运动的思索至今仍在继续。 本篇就讲述了这段历史。一、口号成为精神力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知识青年为什么要上山下乡政府呼吁知识青年到

  • 徐建春:中国第一个知青

    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知青运动开始出现了一批典型人物。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那个时代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徐建春。徐建春,20世纪50年代初回乡知识青年中一颗耀眼的新星,也是中国知识青年中的第一颗明星。195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山东《大众曰报》的文章《徐建春一一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作为党报,正式为全国知青树立先进典型,此为第一次。从此,徐建春的名字像春风般迅速吹

  • 吕根泽:劳动与知识相结合的知青典型

    在数以百万的知识青年中有许多的优秀知青,吕根泽就是其中的一个。吕根泽,一个20世纪50年代劳动与知识相结合的回乡知青典型。1953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团中央写给吕根泽的一封信,信中说:吕根泽,你热爱农村,投身于农业劳动,刻苦钻研农业技术,并有力地推动了你村的互助合作运动, 而得到了显著的成绩……你的事迹,再一次告诉了农村广大知识青年如何与农业劳动相结合,

  • 邢燕子:上山下乡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郭沫若曾做过一首诗赞扬一位女性,这个主人公就是邢燕子。邢燕子,一个在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也是回乡青年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最有作为的光辉典型。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她的名字几乎成了知识青年的代名词,是毛泽东亲手树起的整个一代知识青年的学习榜样。邢燕子,原名邢秀英,天津市某厂副厂长的女儿,家人均在天津市工作,唯有她跟着爷爷在河北省汉沽市(今属天津市宝坻县〕大钟庄人民公社司家

  • 董加耕:知青典型的巅峰人物

    董加耕,一个20世纪60年代初光芒四射的知青典型,其名声曾一度盖过邢燕子,几乎达到知青典型的巅峰。从1964年年初开始,先是《中国青年报》,接着是党报《人民日报》和党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对董加耕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人民日报》称他是毛泽东时代的好青年,是勇敢的革命先锋,赞扬他所走的道路是毛泽东时代青年所应该走的道路,其宣传的力度与规格就连1960年对邢燕子的宣传也无法与之相比。他在回乡务农中所

  • 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狂飙突起,国家、民族乃至每个中国人的命运都因此而发生了未曾想象到的剧烈变化,曾经按部就班地推行了4年之久的上山下乡运动此时也发生了突变。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爆发。一批批曾经高喊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口号的下乡知青们, 揣着几年以来积压在心底的不满情绪,似一股股回头之浪,趁着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大好时机,朝着动荡不安的城市倾泻而来,返城的风潮骤然兴起。返城缘于红卫兵大串联。19

  • 上山下乡是如何被政治化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也处于停滞状态,致使城镇大批初、高中毕业生无法就业。1968年夏,积淀了3年的1000多万中学生,齐刷刷地站在了国家领导人的面前。这部分人如何安排,关系到刚刚稳定的局面能否保持,因此必须就他们的出路做出尽快地抉择。毛泽东对此也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在1968年4月中共中央转发黑龙江省革委会关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指示中批示道:毕

  • 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创举

    从老三届开始的大规模上山下乡是我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伟大创举,揭开了我国青年运动史的新篇章。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重大成果,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在个人崇拜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只有毛泽东的话才是真正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当时有许多最为流行的革命歌曲就这样唱道:毛主席的著作向太阳,字字句句闪金光,照得战士心里亮,工作学习有方向!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

  • 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务农

    在毛泽东最新指示的号召下,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展得生机勃勃,一批又一批虔诚天真的中学生,在狂热的口号声中,争先恐后地奔向广大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理性与冲动总是一种矛盾。当绝大多数的热血青年冲向祖国的边疆和农村时,也有不少城市青年有抵触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与当时我国的政策时紧时松和不稳定性有关。中央在制定下乡青年的政策时,是要顾及方方面面的,既要严格按照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