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体历史网!微信公众号:
最新文章
  • 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光绪和维新派的人,太过书生意气,换句话说,就是只有规划的能力,却没有执行力。策划、决策、执行能力,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必须要作为重点关注和践行的,尤其是执行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想象中,他们构想的世界是美好的,是充满了希望的。可是,如何实施,落到实处呢?相信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能够有比较全面、科学、有效的预案。他们没有预见到施行新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 太平天国的结局

    清朝一直以天朝自居,瞧不起周边国家,更瞧不起西方国家。但是,清朝晚年已经远远不是西方国家的对手,但他们一直不知道,夜郎自大。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用大炮告诉清王朝,世界已经变了,但清王朝依旧没有变。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迫割地赔款,还情有可原,但接下来应该发奋图强,将自己的荣誉重新找回来。但是,清朝统治者虽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并没有试图改变,只是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赔款。而承受这一切都是老百姓,老百姓本

  • 辛酉政变成功的原因

    咸丰帝驾崩后的朝廷主要有三方势力,一方是慈安、慈禧和小皇帝组成的后宫派,一方是顾命八大臣为主的权臣派,还有一方是在北京负责议和的亲王派。因后宫派与权臣派之间的权力之争,致使后宫派联合亲王派,在咸丰帝驾崩后的74天,发动政变一举扳倒权臣派,从此后宫派与亲王派联合主政,继而形成慈禧太后专权的局面。因当年是辛酉年,故称“辛酉政变”。辛酉政变能过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在政治上赢得了人心。当时正是英法

  • 甲午海战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日本大本营对山东半岛的作战部署为“海陆夹击”北洋舰队。李鸿章在建完各炮台后,即调派绥、巩军各4营分别驻守北帮炮台、南帮炮台。同时在刘公岛上驻扎北洋护军,并在海港东西两口布设防材和敷设水雷248颗。整个山东半岛大约有步兵约40个营、骑兵8营、水雷2营。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

  • 甲午战争金旅之战:日军屠杀近2万人

    日本第一军进入中国作战后,因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担心先期投入的作战兵力过于单薄,难以很快让中国投降。于是日本政府着手组织第二军,目标攻打中国首都北京,迫使清王朝签订城下之盟。由陆军大臣大山岩大将出任司令官。日军占领金州后,乘势向大连湾方向发起进攻。大连湾守军仅有总兵赵怀业所部6营2哨,3000余人,屯驻于各炮台、要地,兵力分散。11月7日,日军大队行至中途迷路,抓来乡间塾师阎世开命其带路,阎世手书

  • 鸭绿江江防之战清军溃败原因

    鸭绿江江防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侵入中国领土的第一次战役。山县有朋指挥的3万日军打败了清军宋庆和依克唐阿两位提督指挥的3万清军,突破了鸭绿江防线,将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土地上。1894年10月24日午前,日军泅水过江。当夜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无察觉。25日晨6时,日军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

  •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开端

    中日出兵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同年,时任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帝国议会的“施政演说”中抛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将日本本土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武力“保卫”利益线,加紧扩军备战。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

  • 中日甲午战争彻底爆发时间

    战争爆发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到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一直按兵不动的李鸿章才应光绪帝的要求,开始派兵增援朝鲜。随着中日、日朝谈判相继破裂,列强调

  • 中日甲午战争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于1894年9月15日在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进行,是日本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的决定性作战。1894年9月初,日军开始向平壤推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约为13000人,清政府虽从各处抽调兵马前往平壤,然除总兵吕本元率马队两营于9月13日抵义州外,余皆迟缓而未入朝鲜国境。日军至9月15日完成部署,随即展开进攻,经过一整日激战,清军在船桥里击退日军

  • 平壤之战战前中日双方的准备

    双方准备中国方面,先是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1894年7月14日,光绪皇帝即降旨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速为筹备,即派一军由北路进发,另派南路军由海路接应叶志超军。从7月21日开始,南北两路援朝军同时分批登程,其中南路援军在丰岛海战中被日军歼灭,北路入朝之援军即所谓四大军,包括盛军、毅军、奉军和奉天吉林练军,李鸿章让他们驻扎朝鲜北部重镇平壤,“会合各军,图援汉城”。卫汝贵率领的盛军和马玉昆率领的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