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12 03:05:29编辑:文二
四、28-29
在写作中,一篇由Bigger等发表于1927年的最新金葡菌(医院内导致交叉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变异的研究文献,引起了弗莱明的关注。
文献称,金葡菌在琼脂糖平板培养基上,经历约52天长时期室温培养后,会得到多种变异菌落,甚至有白色菌落。出于对该文的疑虑或者其它原因,弗莱明决定重复该文的发现。
1928年初,他让助手普利斯着手重复该项发现,但普利斯不愿继续做细菌学研究,而转做病理学研究。于是,弗莱明只有自己动手。
就这样从年初到七月,弗莱明一直在重复研究Bigger等的发现,同时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既便那些,本不是为了观察变异菌落所做的正常培养基,也在清洗之前,先在室温下放置较长时间,做最后一次观察——试图以此发现新的变异菌落——再进行清洗,发现培养基边缘有一块因溶菌而显示的惨白色,因此发现青霉素,并于1929年6月发表《关于霉菌培养的杀菌作用》,最终使其获诺贝尔奖的论文。
五、29-39
在这十年中,弗莱明只发了两篇有关青霉素的研究论文。但他的实验记录却显示,在这十年中,弗莱明并未完全停止青霉素的研究。事实上,他做过青霉素粗提物的家兔以及小白鼠静脉注射研究。
但在用天竺鼠做口服实验时,出现了极高的致死率,现 在知道这是肠道正常菌丛被杀死所致。这可能打击了弗莱明的信心,毕竟这世界上很多早期发现的抗菌素,最后发现没有什么治疗用价值。
另外,弗莱明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葡萄球菌接触了青霉素后,可快速产生抗性,这可能更打击了他的信心,但可惜这些发现他都没有发表。而青霉素极难提取,且活性不稳定,所有这些都是弗莱明自己所无法解决的。
应该说,弗莱明所发现的青霉素在当时未引起重视,除了他所在医院的门诊部有一群追随者,在尝试利用青霉素粗提物,治疗眼部感染和疖子这样的皮肤病。有史可查的是在1932年,非弗莱明所在医院的一个医生,也尝试过用青霉素的粗提物治疗眼疾,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虽然,弗洛里研究过溶菌酶但当这位医生,向后来牛津小组的领导人弗洛里汇报时,当时的弗洛里对青霉素毫无兴趣。
直到1939年,钱恩到来,系统查阅文献后,极力推荐青霉素后,弗洛里才转变态度。牛津小组最初的菌种来源,就是1929年,弗莱明交给弗洛里的前任主任Drever的菌种。
1940年,弗莱明因是青霉素的发现者,开始名动一时,但他始终在各种重要场合的演讲中,将青霉素的诞生完全归功于牛津小组所作的研究。
弗莱明是怎样发现青霉素的?
1921年,患重感冒的弗莱明坚持工作,在一培养基中发现溶菌现象,细究之下原来是鼻涕所致,由此发现了溶菌酶。
1928年7月下旬,弗莱明将众多培养基未经清洗就摞在一起,放在试验台阳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去休假了。9月1号,在工作22年后,他因溶菌酶的发现等多项成就,获得教授职位。
9月3号,度假归来的弗莱明,刚进实验室,其前任助手普利斯来串门,寒暄中问弗莱明这段时间在做什么,于是弗莱明顺手拿起顶层第一个培养基,准备给他解释时,发现培养基边缘有一块因溶菌而显示的惨白色,因此发现青霉素,并于次年6月发表,最终使其获诺贝尔奖的论文。
一、成就背景
弗莱明要遇到青霉菌所致的溶菌现象,究竟需要多少偶然因素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出现。有人曾为此专门著文阐述。首先,青霉菌适合在较低温度下生长,葡萄球菌则在37度下生长最好。其次,在长满了细菌的培养基上,青霉菌无法生长。最后,青霉菌大约在5天后成熟并产生孢子,这时青霉素才会出现,而青霉素也只对快速生长中的葡萄球菌有溶菌作用。
二、成就保障
因此,弗莱明的发现,至少需有下述四方面的条件作保障。
1、来源不明的青霉菌孢子落入葡萄球菌培养基中。
2、弗莱明未将培养基放在37摄氏度的温箱中,也未清洗,而是放置在室温下。
3、天气的配合。当年的气温记录显示,恰好在7月28至8月10,伦敦有一段十分难得的凉爽天气,极其适合青霉菌先行生长成熟,并产生了青霉素。而8月10号以后,气温则明显升高有利于葡萄球菌快速生长,以至于发生了溶菌现象。
4、或许还要加上,在弗莱明刚进实验室,尚未着手清洗培养皿时,其前任助手恰好到来叙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