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体历史网!微信公众号:

圣索菲亚大教堂简介圣索菲亚大教堂历史发展过程介绍

时间:2019-01-24 17:54:30编辑:浮泊凉

圣索菲亚大教堂以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界,接下来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相关资料简介以及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历史发展过程介绍吧!

圣索菲亚大教堂简介:

圣索菲亚大教堂(希腊语:ἉγίαΣοφία,(意思是:Holy Wisdom);俄语:СоборСвятойСофии;英语:Hagia Sophia;拉丁语:Sancta Sophia or Sancta Sapientia)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拜占庭式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语名称则为Sancta Sophia,希腊语全名是"ΝαόςτῆςἉγίαςτοῦΘεοῦΣοφίας",解作"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学里的耶稣。大教堂称为"圣索菲亚"(ἉγίαΣοφία),是特别献给天主圣智的那一位,即圣三中的圣言。这种对耶稣的称呼可能源自保禄从(保罗)对基督的描绘,格前1:24"基督却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圣智(Σοφία)"。

圣索菲亚大教堂简介圣索菲亚大教堂历史发展过程介绍

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的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刚竣工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历史发展过程介绍:

由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始建于公元325年,后受损于战乱,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进行重建,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持续了9个世纪。公元7世纪之后,阿拉伯半岛上出现新兴势力伊斯兰文明,接着十字军东征来到君士坦丁堡,但此时统治者已无力阻止联军与战争对城市的蹂躏。接着是土耳其人登场,东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结束。

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将索菲亚大教堂改成阿雅索菲亚清真寺。公元1453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了君士坦丁堡,他下令将教堂内所有拜占庭的壁画全部用灰浆遮盖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

圣索菲亚大教堂第一所教堂

第一所教堂被称为"大教堂"(希腊语:ΜεγάληἘκκλησία(MegálēEkklēsíā);拉丁语:Magna Ecclesia),在360年2月15日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在位时启用,大教堂建在正在兴建中的帝国皇宫旁。附近的伊莲娜教堂(Hagia Eirene,"圣和平")在较早时已建成并作为主教座堂,直至圣索菲亚大教堂建成。这两所教堂同为拜占庭帝国最重要的教堂。

君士坦丁堡的苏格拉底(Socrates of Constantinople,380年-440年)记述了第一所教堂,认为它是君士坦丁一世所建。它被建为拉丁柱廊式的大教堂,附有长廊及木制屋顶,还有一个天井。它在当时被誉为世上最出色的历史建筑物之一。

君士坦丁堡牧首约翰一世与皇帝阿卡狄奥斯的妻子、皇后阿丽亚·尤多希亚(Aelia Eudoxia)发生冲突,因而在404年6月20日被流放,因此而起的连串暴乱使第一教堂毁于一旦,关于第一所教堂的一切在当今已彻底消失。

圣索菲亚大教堂第二所教堂

狄奥多西二世下令兴建第二所教堂,于415年10月10日落成,这个木制屋顶的教堂是由建筑师鲁弗留斯所建。532年1月,尼卡暴动引起的一场大火将第二所圣索菲亚大教堂烧成渣滓。

第二所教堂的数块大理石残骸幸存至今,这些石块上的浮雕展示了十二羔羊、十二使徒等图像。这些石块原来是正门的一部分,现在展示在教堂的庭园内。这些石块是在1935年由A.M.施奈德对西庭的一次挖掘当中被发现,由于担心损害现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发掘工作再也没有开展。

圣索菲亚大教堂第三所教堂

532年2月23日,在第二所教堂被摧毁后的仅仅数天,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决定兴建第三所截然不同的大教堂,第三所教堂较前两所更为宏大雄伟。查士丁尼一世选用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和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为建筑师,但安提莫斯在不足一年内逝世。拜占庭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在《建筑》一书里描述了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状况。皇帝将帝国各地的物料运送到君士坦丁堡,如以弗所阿耳忒弥斯神庙的古希腊圆柱。

大石都是来自远处的采石场,包括埃及的斑岩、色萨利的绿色大理石、博斯普鲁斯海峡地区的黑石及叙利亚的黄石。超过一万人参与建造工作,这所新教堂马上就被认为是重要的建筑,展示了建筑师的创造力。建筑师们采用了希罗的理论,在广大的空间之上建造巨大的圆顶。皇帝与牧首梅纳斯在537年12月27日一起参与了盛大的落成仪式。教堂内的镶嵌画则在查斯丁二世在位时(565年-578年)才完成。

圣索菲亚大教堂简介圣索菲亚大教堂历史发展过程介绍

553年8月及557年12月的地震使主圆顶及东面的半圆顶破裂,558年5月7日发生的地震使主圆顶彻底倒塌,破坏了读经台、祭坛及其华盖。皇帝马上下令修复,让米利都的伊西多尔的侄甥伊西多拉负责修复工作。他使用了较轻巧的物料,又将圆顶提高了6.25米(20.5英尺),使教堂的内部高度达到现时的55.6米(182英尺)。

修复工程在562年完成,使教堂在6世纪的面貌得以保存至今。拜占庭诗人示默者保罗(Paul the Silentiary)为教堂的重建创作了一首名为《读画诗》的长诗。562年12月23日,牧首优迪基乌(Eutychius)主持落成仪式。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座堂,并且是拜占庭帝王仪式的首要场地,如加冕典礼。大教堂为作恶者提供庇护,外国游客对此深受感动。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颁布一系列的诏令抵制偶像崇拜,命令军队摧毁一切圣像,迎来了毁坏圣像运动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的所有宗教画像及雕像被移除。在伊琳娜女皇执政时期(797年-802年),圣像崇拜得到短暂的恢复,此后偶像破坏者卷土重来。拜占庭皇帝狄奥斐洛(Theophilus)深受伊斯兰艺术影响,而伊斯兰艺术是禁止偶像崇拜的。他将刻有画押字的青铜两翼门安装在大教堂的南面入口。859年的大火对大教堂造成破坏,而869年1月8日的地震使一个半圆顶倒塌,巴西尔一世下令复修。

989年10月25日发生强烈地震,破坏了大教堂的大圆顶,巴西尔二世委托阿美尼亚建筑师、阿尼及阿吉涅大教堂的创造者梯利达特(Trdat)修复圆顶,西面的圆拱及部份大圆顶是他主要的修复部分。大教堂的损毁程度使修复工作持续了六年,大教堂在994年5月13日重开。君士坦丁七世在他的《典仪论》(De Ceremoniis)里记载了帝王及牧首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举行典礼仪式的详情。

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大教堂被拉丁基督徒洗劫及亵渎。据史学家尼基塔斯·蔡尼亚提斯(Niketas Choniates)所述,大教堂的一些圣物如耶稣墓碑的一块石头、圣母玛利亚之奶、耶稣裹尸布及多位圣人的骨头都被转送到西方,现今可在西方多个博物馆内参观这些圣物。

在拉丁帝国的占领下,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主教座堂。鲍德温一世于1204年5月16日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依照拜占庭传统加冕为王。在1204年发动拉丁十字军的威尼斯公爵恩里科·丹多洛被葬在教堂内,碑文显示了他的名字,成为了地面装饰。1261年,重夺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人向碑文啐唾泄愤。不过,1847年至1849年的复修工程却令公爵坟墓的真确性遭到质疑,该坟墓更像是一个象征式墓地以作纪念。

拜占庭人重夺君士坦丁堡后,大教堂已显得相当破败,西面的四道扶壁大概就是在这时加建。1317年,安德洛尼卡二世在教堂东部及北部加建四道扶壁。1344年10月的地震使教堂的圆顶崩裂,部分建筑在1346年5月19日倒塌,教堂在此后关闭。1354年,建筑师阿斯特拉及佩拉尔塔负责教堂的修缮工作。

圣索菲亚大教堂清真寺

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随即被转换成阿亚索菲亚清真寺。当时教堂已相当残破,多道门窗剥落。多个西方访客都描述了当时教堂的状况,包括科尔多瓦贵族佩德罗·塔富尔(Pedro Tafur)及佛罗伦斯的克里斯托福罗·布隆戴蒙提(Cristoforo Buondelmonti)。穆罕默德二世下令清理及将教堂转换为清真寺。继任苏丹巴耶济德二世建造了一座新的叫拜楼,来替代他父亲所建的叫拜楼。

圣索菲亚大教堂简介圣索菲亚大教堂历史发展过程介绍

在十六世纪,苏莱曼一世在征战匈牙利后带来了两根巨大的蜡烛,放置在清真寺米哈拉布的两侧。在塞利姆二世统治时期,清真寺已显得老旧,被认为是世上首个地震工程师之一的科查·米马尔·希南在清真寺外面加筑支撑结构。除了强化历史悠久的拜占庭建筑结构外,希南又在西端加建两座大型叫拜楼、苏丹专用的前座,又于1577年在东南方建造塞利姆二世的陵墓。1600年代,穆拉德三世及穆罕默德三世的陵墓建在塞利姆二世陵墓旁。

后来,清真寺再加设苏丹楼座、一个以大理石装潢的敏拜尔、一个布道用的讲台及一个供宣礼员使用的凉廊。穆拉德三世从帕加马运来了两个古希腊汉白玉大瓮,放置在清真寺正殿两侧。1739年,苏丹马哈茂德一世下令复修清真寺,并加建一所伊斯兰学校、一所施食处及一所图书馆,又在1740年加建洗礼用的喷泉,将清真寺建筑转变为库里耶(建筑群)。与此同时,清真寺内再加设一个苏丹楼座及一个米哈拉布。

在1847年至1849年间,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对清真寺开展了最为著名的一次复修,在瑞士及意大利籍建筑师兄弟加斯帕雷及朱塞佩·福萨蒂的监管下动用八百名工人。他们巩固了圆顶和拱顶、摆正圆柱及改变建筑内外的装潢。上层楼座的镶嵌画都被擦掉,古旧的吊灯被撤换。

巨大的圆框雕饰被加挂在圆柱上,刻有阿拉、先知穆罕默德、四大哈里发(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及穆罕默德两位孙儿(哈桑、侯赛因)的名字。1850年,福萨蒂加建一个拜占庭复兴建筑风格的长廊,连接清真寺后方的皇室楼阁。一座记时员建筑及一所伊斯兰学校建在清真寺外,叫拜楼也被修正为同一高度。复修完成后,清真寺在1849年7月13日举行盛大庆典并重开。

圣索菲亚大教堂博物馆

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总统及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变为博物馆。地毯被移走,覆盖在镶嵌画上的石膏由专家煞费苦心地擦去,地面饰品得以展示。成为博物馆之后的圣索菲亚教堂被改名为阿亚索菲拉博物馆,实际上该博物馆的展品主要就是建筑物自身以及其中的镶嵌画艺术品。

20世纪40年代中,由美国拜占庭研究会以及敦巴顿橡树园现场委员会(Dumbarton Oaks Field Committee)牵头的考古学家们开始了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修复工作。1985年,圣索菲亚大教堂所在的伊斯坦布尔文化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博物馆的维护工作并不到位,1993年,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团在其报告中指出,博物馆缺乏维护,墙上的石膏正在脱落,有些破损的窗户没有及时被修复,大理石的清理工作也没有到位,一些颜料已经被潮湿的空气侵蚀了。

同年,博物馆在其穹顶之下搭建起了整修用的脚手架,这一"临时"建筑一直在博物馆内存在着。1996年至1998年,阿雅索菲亚博物馆还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选为其百大濒危遗产。如今的阿雅索菲亚博物馆大约每年接待二百五十万外国游客,随着伊斯坦布尔当选为2010年的欧洲文化之都,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修复工作被重新提上议程。拆除重达160吨的脚手架似乎已经指日可待。

以上关于圣索菲亚大教堂就介绍到这里,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相关标签和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