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体历史网!微信公众号:

托拉斯的创始人是谁?约翰·洛克菲勒是如何发迹的?

时间:2019-02-13 12:07:08编辑:浮泊凉

洛克菲勒的祖先原是法国一个新教徒家庭,17世纪末因路易14迫害新教徒而迁居德国。1723年该家族中有人开始迁居美国。1839年7月8日夜,洛克菲勒出生在纽约州里奇福德镇。这是一个刚刚建镇的地方,四面都是森林,熊、鹿、豹子、野火鸡和野兔随处可见。到了晚上,人们常常举着火把吓跑出来觅食的狼群。这是一个普通的、算不上勤奋的移民家庭。

在他对童年的回忆中,他很少提及父亲。这也许是因为他的父亲总是不在家,而他的叔叔酗酒成性且又十分淫荡。只有母亲给他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因为他总是谈到母亲的健壮和坚强。少年时代的洛克菲勒拥有一个新教徒的基本追求:勤奋,渴望发财。他在1853年10月15日写的日记中这样说道:“亲爱的上帝,你不要认为是贪婪促使我急于赚钱,我认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却被别人供养是一种更大的罪恶。

我想有更多的钱,这样我就可以让我的家人和其他需要有钱的人活得更好。请您帮助我,让这一天快点到来吧!”1855年,他获得一个助理簿记员的工作。1858年,他与好友克拉克创办了经营农副产品的“克拉克和洛克菲勒公司”。1863年他们开始投资石油业。从此,他的钱袋就不可思议地迅速膨胀起来。

d2e06915764526cc351c2aa0a1a790fd.jpg

在一些批判性的论著中,洛克菲勒的发迹主要是由于卑鄙无耻和冷酷无情。在他所创办的美孚(标准)石油公司迅速发展的背后,是一长串倒闭的工厂、破产的人们,及无数美好希望的破灭。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出身于石油之乡的女作家塔贝尔于1904年写成的轰动一时的《标准石油公司史》,她充满激情地描述了美国石油业兴起时生气勃勃的景象,及由于洛克菲勒的兼并带来的震动。

书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这些人的生活是轻快的、富有生气的和欢乐的。他们还很年轻,……他们以刚认识到自己力量的青年人的满腔热情展望未来……他们将解决所有这些关于石油过剩、铁路歧视、投机倒把等令人困惑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是好过头的,没有什么是他们不敢希望和不敢干的。可是突然间,就在这种自信达到全盛时期,不知从哪儿伸来一只巨掌,窃取了他们的所得,扼杀了他们的未来。对他们事业的这种袭击是那么突然和那么凶恶,彻底震撼了他们的丈夫气和公道感。”

洛克菲勒到底用什么办法打碎了这么多年轻人的希望,从而使自己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举世闻名的石油大鳄?他达到这一目的并特别为人们所痛恨的手段大约有以下这些:

1.用金钱进行广泛的贿赂,让各级政府官员和议员成为自己代理人,使著名的律师为自己辩护。19世纪后期,美国正处于随工业化而来的典型的腐败时代。有人说,当时的美孚石油公司“能够随意收买一批批的参议员”。

2.接受铁路公司回扣。当时美国造的铁路太多了,各铁路公司货运量不足,为了延揽生意就对大宗货物的运价大打折扣。洛克菲勒凭着生产规模大、货物多、善于拉关系等优势,取得十分优厚的运价。比如,正式运费,从产油区运到克利夫兰,每桶42美分;从克利夫兰运到东部海滨,每桶2美元;而美孚公司前者只需付35美分,后者只付1.3美元。运价决定着油价,这大大增强了美孚的竞争能力。

3.搞特务手段和破坏活动。洛克菲勒对自己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强大的竞争对手,一般总是进行收买、引诱和拉拢,使他们加入美孚,然后给予一定的地位和权力。美孚的副手阿奇博尔德就是这样进入美孚的。但在这过程中洛克菲勒往往在一段时间里并不宣布兼并的消息,而是要他们去购买其他企业,造成与美孚竞争的表象,以便使那些嫉恨美孚的石油企业上当。对不妥协的竞争对手,他收买其办事人员,据说能做到“竞争对手每售出一桶石油,就像在眼前掉下一只麻雀一样,看得一清二楚”。

9dc58ce8984f984baea6dac5f2135aa5.jpg

美孚还搞破坏活动,如1885年,纽约布法罗一家石油公司控告美孚企图破坏该公司的工厂,企图收买该工厂经理把石油加热到能炸毁工厂的程度。

上述手段在美孚的发展中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不能因此下结论说,美孚完全是靠非法或不道德行径壮大起来的。在当时的美国,在发财欲横扫一切的工业化时期,卑鄙狠毒、寡廉鲜耻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但大多都败下阵来。尔虞我诈只能得逞于一时,工业资本主义的全面兴起归根到底要靠创造性的劳动。洛克菲勒高于同时代大多数发财狂的地方,在于他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创始人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追求规模效益,形成新的符合大企业发展的生产和销售体制。1863年洛克菲勒开始投身石油业,与克拉克合伙建立了一家小炼油厂。不久,他就看出这一行业的前景和经营趋势,认为规模经营是其发展的决定因素。他不断借钱投入,两年后,他们的炼油厂已负债十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个巨大的数字。但洛克菲勒仍主张扩大业务,于是与合伙人克拉克发生分歧,合伙经营已经无法维持。

1865年2月,两人不得不决定通过投标使其中一人退出炼油厂。这时,洛克菲勒已看准石油业的大好前景,以72500美元的高价中标,这实际上已大大超过炼油厂本身的价值。后来洛克菲勒说道: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正是这一天决定了我的生涯”。这时,洛克菲勒的公司已是克利夫兰最大的炼油企业,日产500桶,两倍于最强的竞争者,当年总收入达到100万美元,次年达到200万美元。洛克菲勒深信:“扩大而不是抑制才是成功之道。”

他说服自己的弟弟威廉加入美孚,1867年又拉进亨利·弗拉格勒,后者从其富有的丈人那儿共搞来15万美元资本。此后几年,洛克菲勒仍不断向克利夫兰各家银行和私人借款。他不断借钱,不断兼并。1865年克利夫兰有55家炼油厂,1870年只剩下26家;1872年底,他又控制了这26家中的21家。克利夫兰之外本来也有不少炼油厂,也渐渐被美孚兼并。到1877年只在纽约还有几家独立的炼油商。至70年代末,美国90%的炼油业已控制在洛克菲勒手中。

生产规模扩大,产供销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起来,在它们之间达到某种稳定状态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为此,洛克菲勒开始致力于“20世纪老练成熟的公司所追求的目标”,即尽量不依靠别人,实行产供销现代化。令人惊讶的是,这实际上也是洛克菲勒投身石油业之初的追求目标。一开始,他就自造油桶(一般是租用)。在以后的发展中,他建立了专门生产炼油用的硫酸的工厂;建立巨大的油槽,在最有利的时机买进原油;收买驳船、油轮,摆脱对铁路的依赖;购买油田控制原油来源;等等。

7d60de57d3c964a53b18ed1b211764f6.jpg

同时,开发市场,特别是开发国际市场也成为美孚的中心工作之一,由此又引起了销售体制的重要变化。19世纪80年代俄国开始大量出口石油,世界市场上石油竞争加剧。洛克菲勒决心与俄国石油一比高低。他在欧洲建立起直属美孚的一整套国外分支机构,如英美石油有限公司、德美公司等。1884~1889年间,美国出口欧洲的石油增长5.5倍,占欧洲市场的60%。

美孚也深入到亚洲尚未开发的地区,如康拉德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美孚的代理人用舢板、骆驼、牛等来运送货物,甚至雇用土著肩挑手提深入世界上落后地区的心脏。在中国,据说它曾“送掉几百万盏廉价的油灯”,使中国人产生买火油(煤油)的需要。这里真正体现了“开辟”市场这两个字的含义。

以上发展必然要求组织上有相应变化。1870年,美孚从有限合伙经营改成股份有限公司;1879年开始酝酿成立托拉斯,1882年正式建立了美国第一家托拉斯。当时它拥有7000万美元资产,控制着40家公司,其中14家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它。这时的托拉斯还只是股民把股票委托美孚管理的意思,因美国法律不允许一个州的公司拥有另一个州的公司的股份。1889年,新泽西州率先废除这一规定,美孚进一步发展成持股公司,基本上形成了现代公司的形式。

托拉斯是资本加强掠夺的工具,但也是现代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早在1903年,拉法格就这样评价道:“托拉斯把以前彼此独立发展起来的各种各样的工业部门合并和集中在统一领导之下,这样就产生出一个新的、严整的、各部分有着合理联系的生产机构。”他又说:“托拉斯体系把力量放在生产方面……把‘金融将军’的努力引向组织和发展生产,引向生产方法的改进和生产工具的改善,以便在费用最少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利润。因此,托拉斯强调自己的务实精神,并夸耀自己在资本进化中的地位”。

但要发挥托拉斯这种组织形式的“优越性”,管理上的创新必须紧紧跟上,否则,这个庞大的工业组织会陷于瘫痪。所以,以下努力就成为洛克菲勒发迹的另一重要原因。

第二,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规模的扩大及进行国际性的经营的需要,建立一套新的企业管理方法的工作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洛克菲勒在这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创始人。

首先,洛克菲勒不拘一格收罗人才,把组织一个勇于创新、团结一致的领导班子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他认为:“标准石油公司成功的秘密就是一批人来到一起,自始至终一心一意地进行工作。”1879年,铁路巨头范德比尔特这样称赞美孚的管理人员:“这些人比我机灵得多,他们都是具有非凡企业家才能的人。我从未碰到过像他们这样精明能干的人。”

d54f5b88af67dc2c067771e9d7376ce9.jpg

其次,井井有条的管理体制。为使美孚这个巨型托拉斯有条不紊地运行,洛克菲勒建立了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各级管理人员有责有权,但重要问题集中到最高权力机构执行委员会处理。每个月,各分公司的各部门都向设在纽约的总部下属各有关委员会——制造委员会、生产委员会、出口委员会等提出报告,这些委员会经过汇总整理,连同自己的建议向执行委员会提交报告。洛克菲勒任执行委员会主席,但他不破坏集体决定的原则,同时又严密监督着下属的工作。

再次,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当时的美国,工厂的成本管理比较简单,以总产量总开支来计算收益情况,“谈不上显示在各道工序、设备以及人员方面的开支情况”。洛克菲勒则把成本核算落实到每一道工序,还反复强调要把提炼一加仑石油的成本计算到第3位小数,即计算到一分钱的千分之一。1879年他写信质询一个西部炼油厂的经理: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火油要花一分八厘二毫,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只花九厘一毫?他写过许多类似的信件。

比如有一封关于油桶塞子的信是这样的:“上个月你厂报告手头有1119个塞子。本月初送给你厂10000个。本月份你厂用去9527个,你厂报告现存1012个。其他580个到哪儿去了?”还有一次他视察一个包装出口火油的工厂,看了五加仑火油油罐的封装过程,发现封每只油罐要用40滴焊料。他要工人用38滴焊料试试看,结果有个别漏油,但用39滴就不漏了,从此39滴就作为规格固定下来。洛克菲勒晚年退出美孚的直接管理后,仍非常关心这方面的情况。

最后,洛克菲勒把提高产品质量看成产品具有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早在1865年,当投标单独获得炼油厂时,他就马上建立了名为“标准”(美孚)的炼油厂,生产的火油质量优于当时市场上大多数其他同类产品。追求质量成为洛克菲勒终生追求的目标。他总是“在最有利的时刻全部买下惊人地新颖的技术革新项目”。

后来,洛克菲勒这样说到了自己的发财经验:“我把美孚石油公司的成功归于它的一贯政策,即通过使它的产品物美价廉,来扩大它的营业量。它对于寻找、获得和采用最好和最便宜的制造方法向来不惜费用。……它从不迟疑放弃旧机器和旧工厂,来换置新机器和新工厂。它从不迟疑投资千百万美元,采取铺设油管,制造专用卡车、油轮和油槽列车种种办法,来降低收集和分发石油的费用。”

总之,美孚的成功离不开阴谋诡计,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科学经营与管理。当然,要深入认识洛克菲勒的发迹史,光讲他的手段是不够的,我们还应知道他所处的时代所提供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