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体历史网!微信公众号:

美国文化产业:电影业的发展历程介绍!

时间:2019-02-06 02:50:45编辑:浮泊凉

电影可以说是当代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也是影响最大的文化产业之一。世界电影业之都——美国好莱坞目前处于世界电影产业的支配地位,是美国文化霸权的最好体现。

在美国电影刚刚兴起的时候,好莱坞只不过是离洛杉矶市中心十几公里的一个人口稀少的小镇。1907年,导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带领他的摄制组来到洛杉矶,拍摄《基督山伯爵》。他们发现,这里明媚的自然风光、充足的光线和适宜的气候是拍摄电影的天然场所。从1909年开始,著名的制片人格里菲斯在好莱坞以天然背景拍摄了好几部影片。当时,美国电影的中心在东部,纽约是大本营。从此以后,许多电影公司纷纷来这里拍片并在好莱坞落脚。

到1928年,这儿形成了“八大影片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这八大电影公司是:米高梅公司、派拉蒙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华纳兄弟公司、雷电华公司、环球公司、联美公司、哥伦比亚公司。到今天,在好莱坞叱咤风云的仍然是八家大公司,不同的是,卓别林等人创建的联美公司早就出局,而出产过世界著名影片《公民凯恩》的雷电华公司亦已倒闭。取而代之的是迪斯尼公司和由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等人创办的梦工厂。

美国早期电影全是无声电影,多为喜剧,最著名的喜剧演员是查理·卓别林。他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已经成为名垂青史的优秀影片。1923年,有声电影问世,给好莱坞带来了滚滚财源。

a90a7069b6c741415d680e5abdd5455b.jpg

《基督山伯爵》

1927年,在米高梅影业公司老板路易斯·B·梅耶的倡导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式成立。不久,梅耶建议设立学院奖来鼓励并表彰那些对电影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电影人,奥斯卡奖就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别称。奥斯卡金像由该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设计,他在一次宴会上,在桌布上描绘出了金像的草图,并最终由洛杉矶著名艺术家乔治·斯坦利雕刻而成。

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每尊金像均为合金铸成,再镀以24K纯金。金像高13.5英寸(约34.3厘米),重8.5磅(约3.8公斤),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胶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

奥斯卡奖这个别称从何而来已无法考证,最普遍的说法是学院图书馆馆员、后任学院执行主管的玛格丽特·哈里克在1931年时曾说这尊金像很像她的奥斯卡叔叔,于是记者和学院的成员们开始以这个名字称呼它。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一直到1939年才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字。在当今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种电影大奖中,奥斯卡奖无疑是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电影奖,它象征着美国电影艺术的最高成就。

在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过去后,好莱坞也开始了长达20年的黄金时代。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创造并发展的类型片、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深受观众欢迎。好莱坞在它的黄金时代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其中,《乱世佳人》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最具魅力的经典之作,《公民凯恩》也总是名列历年的“十大影片排名”之中。其他如《红衫泪痕》、《绿野仙踪》、《呼啸山庄》、《费城故事》和《蝴蝶梦》等,在取得巨额票房收入的同时,也都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

4e56b6fe5ddf4f0df31e154409193e0a.jpg

《教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传统的好莱坞体系发展到顶峰”。1947年,好莱坞的国内票房收入是17亿美元,是50年来历史上的最高点。到了1958年,它的收入下降到10亿美元;到1962年,年收入又下降到9亿。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它的年收入实际上不到1947年的一半。从观众人数来看,1953年的观众人数只有1948年的1/4。在票房收入下降时,制片成本逐年上升。“这两种因素加起来似乎要把好莱坞和美国的商业电影送进坟墓。”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第一,1948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为防止好莱坞垄断,判决将电影的制作系统和发行系统强行分开,使好莱坞大制片公司无法控制和保证影片的销路,不能随意扩大生产规模。第二,麦卡锡主义时期,美国国会“非美活动委员会”开始调查“混入美国电影界的共产主义分子”。一大批导演、制片人、演员和编剧被列入黑名单,被迫沦为无业人员或流亡国外,卓别林就永远离开了好莱坞,定居欧洲。这场风波整整持续了十年,使好莱坞元气大伤。第三,20世纪50年代电影的普及也对好莱坞造成了冲击。这一切使这一时期成为美国电影业悲惨的10年。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美国电影逐渐走出低谷。其标志,一是出现了独立制片人制度。美国电影业通过低风险、小制作来赢得意外的高额市场回报。如1986年摄制的《野战排》,投资额仅为600万美元。二是为了对付电视的挑战,美国制片商采取了“高投入,高报酬”的策略,摄制电视节目难以企及的巨片。代表“巨片主义”的电影,在70年代有《教父》、《大白鲨》、《星球大战》和《超人》等;在80年代有《帝国反击战》、《外星人》和《蝙蝠侠》等;在90年代有《侏罗纪公园》、《狮子王》和《阿甘正传》等。

94e9a4b61290a4384a5e3f9c64d10253.jpg

《公民凯恩》

1997年首映的《泰坦尼克号》制作成本超过两亿美元,但票房收入也达到17亿美元,无论从制作和盈利来看,它都创造了美国电影史上的巨片之最。同时自80年代以来,好莱坞还将越来越多的真实场景与电脑生成画面结合起来,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视觉奇观,为电影公司赢得滚滚财源。1968年好莱坞的票房收入回升至13亿美元,1974年接近20亿美元,1983年达到30亿美元,到90年代中期仅国内票房收入就将近55亿美元。从1995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十部左右票房超过亿元的大片。2000年,大公司共拍摄84部故事片,平均每部投资达到7700万美元。

同年,美国国内影院票房收入达到77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电影观众达到14.2亿人次。2002年美国共售出16亿张电影票,本土票房收入94亿美元。如果加上电视播放、光盘、录像租借等收入则总计超过356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美国人到影院观看电影的人次在世界上居第一位,每人年均5次。好莱坞迎来了新的繁荣。

不过,好莱坞电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优秀的东西正在消失,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非常注重剧本的内容,而现在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高科技成为好莱坞掩饰其内涵贫乏的一种手段。编剧的创作源泉似乎枯竭了,有一定思想内容的东西在减少,只能匆匆炮制《侏罗纪公园3》、《魔戒2》、《谍中谍2》、《黑衣人2》这样的续集。观众除了能看到一些大场面外,很少能看到有内涵的东西。这和现在的好莱坞电影过分脱离现实是相关联的。

比如英雄片,在过去几十年的好莱坞电影中,尽管也出现过很多的银幕英雄,但和今天的英雄比起来有着本质的差异:1943年的《居里夫人》教会了人们追求理想的信念,1962年的《热泪心声》教人学会了像海伦·凯勒那样承受痛苦、用毅力塑造自己的人生;而当今的《蜘蛛侠》、《夜魔侠》等类似题材的电影,反复表现的是“拯救全人类”之类的苍白主题。这一现象也影响了中国的电影,《英雄》就是类似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