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05 11:42:33编辑:浮泊凉
恪守道德的谢利显然对托尼有了正向的影响,他不再满口脏话,拒绝了黑手党的邀请,虽然这不耽误俩人往公路上扔炸鸡骨头(但不许扔可乐杯)。而谢利的感受更加复杂,因为他的身份更加多元。他既是上流社会的一员,极害怕别人以看待黑人的眼光认为自己品行不端,刻意表现出清高和傲骨;同时,他对自己的种族怀有极大的怜悯。
他一直处于一种自我迷失的痛苦,舞台上的他是受人追捧的艺术家,走下台却只是个“黑鬼”。他痛苦地问指责自己不够“黑”的托尼:如果我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甚至不算男人,我到底是谁?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极为震撼,当车在途中抛锚,西装革履的谢利看到路边田野里劳作的许多黑人,他们的穿着处境和一百年前毫无差别。两边的黑人互相注视打量,目光无比复杂。直到片尾,谢利放下了执拗的追求和架子,不再需要斯坦威,而是在黑人餐厅里的一架破旧钢琴上,大玩了一番他看不上的爵士。那时,他真正找到了自己。
堪称伟大?差一口气
无论是搞笑还是情感,以及试图探究的种族关系和身份认同话题,《绿皮书》都做得如此完整和到位。这样的作品,绝对称得起出色。该片的口碑也足以证明这一点。豆瓣分数达到惊人的8.9分,妥妥的经典电影级别。
那么,这会不会成为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未尝不可,但要论BP应有的成色,个人认为《绿皮书》其实差了口气。电影的前三分之二,都让我觉得这可能会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最后的结尾,却让整部电影下了一个档次。
这或许是玩惯了喜剧的导演个人拍摄习惯的局限。但这种结局上的消解,让之前的温和险些成了温吞。电影的高潮部分,在即将表演的餐厅拒绝谢利入内用餐之后,托尼做主一同放弃了巡演的最后一场演出,分别放下了各自的执念。
在人物行为线索和情感脉络上,电影完全做到了堪称精巧的地步,每一步都相当有说服力。但在整部电影的情绪走向上,就显得不够精彩,或者说,有些脱节。电影前半部分除了公路旅行的主线,也埋下了谢利巡演的支线,这条线索其实一直带有隐隐的不安感。
乐队里面色严肃的俄国大提琴手,总是忧心忡忡的,几年前音乐家被人拉下台暴打的遭遇更像是个不祥的预言。而旅途中,在酒吧被打、被警察勒索、被剧院小工整,保守的南方仿佛一个凶地,谢利一行越深入就越面临困境。
《绿皮书》电影结局是什么?
电影其实给了我们一个情绪不断紧张的推进,但最后却把这个吹满了气的气球给放了;他们面临的最后挑战,居然以自己辞演告终。而且,那个温情到有点超现实的结尾,甚至带有一些荒诞喜剧的色彩;一个黑人在60年代走进一个意大利人的家,居然大受欢迎,实在是过于追求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虽然存在这些问题,电影离伟大还差了一步,但如此品质的电影,也是相当难得了。以今年颁奖季电影整体不算拔尖的品质,真拿到最佳影片也不乏可能。如果还没有看这部电影,建议你一定把它列为你最近一部要看的电影。它像是一篇关于友情的精致小品,没有那么宏大,也没有那么深奥,但真的会让你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