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记载赤壁之战,诸葛亮可谓是大出风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整个赤壁之战好像成了诸葛亮的一场个人秀,而主将周瑜则成了一个嫉妒贤能的小人形象。赤壁之战结束后,周瑜领兵和曹仁争夺荆州,结果被诸葛亮趁虚而入,占据了南郡和襄阳,气的周瑜吐血三升,临终之前大叫道:“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气绝而死,以至于今天很大一部分人都以为周瑜是个小人。然而实际上,真正的赤壁之战中根本就没有诸葛亮的功劳,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皇帝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曹爽轻信司马懿“只图兵权,并不加害”的许诺,轻易放弃抵抗,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那么,曹爽为何放弃抵抗,难道他不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还是他想等司马懿挂了以后再拿回来?只能说,人一旦安逸惯了,让其打仗要吓个半死,如果给你个机会,能保住王思聪一般的生活就一定不会选择战争。
说到曹操,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就是阴险狡诈,是个小人,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那么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呢?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作为一方诸侯占据中原,又将汉献帝接到他的地盘——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极大的掌握了主动权。曹操虽然掌握着实际大权,但是名义上他却只是丞相,始终没有把傀儡皇帝取而代之,这是为什么呢? 曹操出身豪门,确因为是宦官之后,仍然是被当时的人看作是
说起三国,大家有时候不免为蜀汉人物凋零之快感到惋惜,甚至认为如果庞统、法正、马超、张飞这些人不早逝的话,三国的局面很有可能另一番见教呢。实际上,不仅蜀汉如此,曹魏和孙吴也是如此,只不过我们平常比较多的留意蜀汉而忽略另外两家罢了。同时,相对而言,蜀汉比较集中一些而已。 蜀汉的高层,像法正、庞统、张飞、关羽、马超、黄忠这几个人都是在刘备称王称帝的前后就死了,其中,庞统死的比较可惜,被冷箭射死,算是
三国时代,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中,最有机会统一三国的就是曹操,但是曹操始终一个没有称帝,第二个没有统一三国。曹操没有称帝,暂且不说,我们先来说说曹操为何不能统一三国?主要原因还是其错失了三次次最佳的机会。这些几乎其实如果曹操能把握好,当时绝对是可以统一三国的,可惜那时候没有认真去研究,对于错失的机会只有我们后人看了才觉得可惜,也许那时候他有自己的理由吧。 第一次机会是208年荆州之战后
三国时期成鼎足之势的三大势力中,东吴可谓是最没有存在感的政权了。它割据江东后,便依靠着长江天险一直固守不出,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军事行动也以草草收场告终。于是,人们在感叹东吴的不思进取时,常常会指责只擅长治国理政的孙权,而怀念曾经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一手打下江东基业的小霸王孙策。但奇怪的是,孙策去世前是有亲生儿子孙绍的,孙权登基后封孙绍为上虞侯(这个待遇后来受到很多的批评)。既然如此,孙策为什么要传
刘备借荆州的介绍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和长江以北的江夏郡,孙权得到长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刘备得到长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南郡之战后,周瑜分南郡南岸地与刘备,刘备屯兵公安,以土地稀少不利于发展为由,向孙权请求都督荆州,此议只有鲁肃极力主张借地,东吴鲁肃劝说孙权同意此提议,于是刘备便有了完整的
街亭之战的背景226年(魏黄初七年,蜀建兴四年),魏文帝曹丕驾崩,太子曹叡即位,任命夏侯楙驻守长安,关中空虚。227年(魏太和元年,蜀建兴五年),孟达和诸葛亮多次通信,秘密答应归蜀;孟达和魏兴太守申仪有隔阂,申仪秘密上表告发了孟达。孟达听说后,惊惶恐惧,企图举兵反叛;司马懿写信安慰劝解了他,孟达因此犹豫不决。司马懿则秘密率军进讨,攻打新城。诸葛亮见有机可乘,便决定大举北伐。街亭之战的过程关中震动诸
街亭之战的介绍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也是这次北伐战争中一场决定性战事。魏太和二年(228年)春天,诸葛亮率军攻打曹魏,声称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派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县;诸葛亮则亲率诸军进攻祁山,发动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响应,关中震动,震惊曹魏,魏明帝更亲身到长安督战,并派张郃抗击进攻祁山的诸葛亮
“挥泪斩马谡”的介绍挥泪斩马谡,一说是《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