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体历史网!微信公众号:

喜峰口战役简介喜峰口战役死伤对比喜峰口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时间:2019-01-01 23:12:34编辑:文二

喜峰口战役简介:喜峰口战役死伤对比情况怎么样?喜峰口战役的意义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喜峰口战役简介

喜峰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主要战斗之一。发生于1933年3月12日至3月24日,地点则是在中国河北省、热河省交界一带的长城隘口喜峰口。

喜峰口战役简介喜峰口战役死伤对比喜峰口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喜峰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主要战斗之一,交战一方守军国民革命军由宋哲元领导的陆军第二十九军,另一方则为日军的关东军。最后,日军取得获胜,17日占喜峰口,但于24日撤出。

喜峰口战役的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同时镇压了东三省抗日义勇军,并准备随时向关内进犯。

1933年元旦,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接着用武力将其占领,山海关保卫战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2月9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和侵华日军发布了侵略热河的军事命令和军事调遣。“尽快向建昌附近至其以南一线挺进;

并应不失时机以一部确保界岭口、冷口、喜峰口等长城重要关口,掩护军主力的侧翼;而后以主力占领承德及古北口。”

这时,驻山西阳泉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奉命开往前线对日作战。1933年3月9日,受命接管长城喜峰口的防务。

喜峰口是中国河北省、热河省交界一带的长城的隘口,是北平与热河的交通咽喉,东有铁门关、董家口、西有潘家口、罗文峪,明清时候不但是京师北卫的重要屏障,也是关外入朝进贡的关口。

开赴前线之时,军长宋哲元写下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誓言。当二十九军的先遣团赶到喜峰口时,日军的500余名骑兵已经到了长城脚下,勇士们急忙堵上,打退了敌人,保住了阵地。

喜峰口战役的过程

喜峰口战役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3月9日日军服部、铃木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我军二十九军一0九旅王长海由遵化赶往喜峰口御敌起,至14日日军后撤。第一个阶段,战斗异常激烈,二十九扬长避短,发挥大刀优势,与敌肉搏,夜袭敌营,攻其不备。日军的几次增兵总攻也被我军成功抑制,粉碎敌人两天内占领长城的计划。

第二阶段:从3月16日日军改向罗文峪进攻开始,至3月24日向平泉方面遗退为止。战斗主要在罗文峪、山楂峪。敌人意在包抄喜峰口之左侧背,实行战略上的突破。在这里御敌的为二十九军刘汝明部,经过三天激战,基本粉碎敌军企图。

第三阶段:从4月7日于13日。日军改变战略,向滦东打开缺口。7日起再攻喜峰口,头两天进攻均被宋部击退。11日喜峰口腹背受战,孤立无援,13日宋部奉何应钦之命放弃喜峰口。

喜峰口战役死伤对比

1933年3月11日长城喜峰口一战,大刀队歼灭日军3000人,连日军炮兵大佐服部亦成刀下之鬼。当时日报评论: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以外,而遭60年来未有之侮辱。

国军毙敌3千余名,国军仅伤亡千余名。

喜峰口战役简介喜峰口战役死伤对比喜峰口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喜峰口战役的意义

在血与泪写成的抗战历史中,1933年长城抗战的记忆无法抹去。而在长城各次战役中,喜峰口战役的胜利令国人们欢欣鼓舞;中国军人在这里挥舞着大刀创造了抗日的奇迹,二十九路军大刀队为中华民族所感动和骄傲。

卢沟桥事变中,二十九军再次用大刀的神力向日本帝国主义显示了中华儿女的英勇无畏。历经半个世纪,勇士举起大刀的形象已经固化为人们心目中抗日战争英雄的印象;大刀也成为团结统一、无畏拼搏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从当时国民报刊所报道的大刀队抗日情景,和二十九军将领的记录、回忆,到后来《大刀进行曲》的产生和传唱,举起大刀的形象成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代表雕塑,展示的是人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

历史的表达形式和人们对历史选择记忆,逐步使二十九军大刀队曾经挥舞过的大刀,演变成了抗击侵略、英勇无畏的象征。在这里,我们将大刀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称之为大刀精神。

12共 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