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体历史网!微信公众号:

政府呼吁知识青年到农村的目的

时间:2020-02-03 05:00:02编辑:历史狂流

面对城市升学与就业的压力,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文化的渴求,我们的国家向广大的有文化的青年学生发出了呼吁。

1954年当时的农业部部长刘瑞龙在《中国青年》第6期上发表了题为《积极参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是农村青年的光荣任务》,他呼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是新的事业,首先参加这个斗争的始终是青年。”

1955年《中国青年》的第16期上又发表了李之钦的文章《谈高小、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问题》,指出:

国家希望知识青年回乡能至少起到三种作用:“首先是进行文化上的传播;其次,在互助合作运动中,所需要的成千成万的具有各种文化水平的初级办事人员,也将陆续得到解决;在此,农业技术水平也会随着他们的宣传、介绍而提高。”

早在1953年的12月3日,《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号召一切有文化的高小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同时,《人民日报》刊载了《关于山东蓬莱县潮水乡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情况调査》。

这在中央的报刊上首次提出了青年学生回乡务农的设想。应该说新中国一成立,国家就意识到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重要性,并作出了有关指示。

这个时候,国家教育部向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5月24日,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批示中指出:中小学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应该从事工农业及其他生产劳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目前中小学毕业生之所以普遍发生紧张的升学问题,主要是由于过去几年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指导思想上有忽视劳动教育的偏向。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教育思想,继续支配着广大教师和学生,这是中小学教育方针上―个带原则性的错误。

当月的29日,《人民日报泼表了中宣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提纲中强调我国的教育和生产劳动是不可分开的,一切有文化的,无论是小学、中学或是大学毕业生,都要积极地参加生产劳动,这样才能成为有政治觉悟、有文化教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而对那种重学轻农的错误思想,要进行严肃的批判。

1954年7月11日,为了做好对学生家长的宣传工作,《中国青年》又发表了《关于如何看待子女的前途问题向家长们进一言》的文章,文章主要向家长们解释了国家不能花费很大力量来办教育的苦衷。随之,《人民日报》也撰文呼吁要《向学生家长积极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

国家在1955年就制定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初中高小毕业生的基本政策”,除招考少部分人升学外,主要是号召组织一部分人去从事工业生产,大部分人去从事农业生产,参加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可见动员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去从事劳动,在当时来讲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

为了加强这项工作的开展,1955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继续动员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社论。5月22日,中央宣传部又颁发了《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自此以后,加强劳动教育被提到了中小学的教育日程上来。

7月14日,《中国青年》头版发表社论,即《加强对初中、高小毕业生升学、就业的指导》。社论明确提出:家在农村的毕业生应全部回到农村去;家在城市但有条件去农村的,也应适当地组织和具体帮助他们到农村中去。从此,国家又将家在农村又不能继续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全部疏导回乡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

8月11日,针对当年暑假全国将有57万余名初中毕业生和236万高小毕业生不能升学,加上往年没有考上学校或者没有找到职业的学生,都要求解决就业或学习的问题,《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

文章指出: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短,还不可能马上就完全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必须指出,家在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人目前的就业问题是有一定困难的......目前农村正在大力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需要大量吸收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政治觉悟的青年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和互助合作运动。农业生产对中小学毕业生的容纳量是十分巨大的,现在需要量很大,以后的需要量更大。

但这篇社论在对待动员城市青年下乡劳动这一问题上则持相当稳重的态度,仅在分析“人人要工作”的社会舆论时说:

首先,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一般不应有所谓“就业”问题,当他们在小学毕业以后,如果没有思想障碍,他们完全可以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而家居城镇的中小学毕业生,目前如考不上学校,又找不到职业,就应该进行自学,等待机会就业。各地青年团组织应该积极组织和帮助他们做好自学的工作,或者帮助他们转到农村参加生产和工作。

国家在当时除了呼吁有文化的青年学生从事生产劳动,并动员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劳动外,还在行政上采取了控制招工的手段。

1955年8月22日,国务院就控制各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增长和加强劳动力管理问题发出指示。

指示决定:自1955年下半年起,中央各部及各省(市)人民委员会所属企业、事业单位除在现有职工总人数(包括归口安排的私营工商从业人员)进行调剂外,应停止从社会上录用新职工。无疑,将绝大部分中小学毕业生的就业希望掐断了。

城市就业人口的恶性膨胀,农村知识型人口的奇缺,已经给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带来了严重制约恶果,国家已不堪重负。 除了将迁人城市的农村人口送回乡村,除了让农村中的失学青年回乡参加生产劳动,还有必要让城市里的失学青年下放到农村中去。

12月8日,中共中央批发了劳动部党组《关于第二次全国劳动厅局长会议的报告》,指出城市失业问题只有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对于不能继续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应教育他们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大部分就业方向是参加农业生产。

年底,劳动部在全年工作总结中说:本年会同有关部门动员了一批城市失业工人、失业青年及其他剩余劳动力,采取还乡生产、移民垦荒、移民插队等办法进行安置。仅北京、天津、上海、沈阳、旅大、重庆、浙江、黑龙江等8个省市就安置了86万人参加农业生产。

这86万人应该说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放弃了升学就业的机会,放弃了城市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立志到农村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但当时的人数还是很少的,且大多数是下到市郊比较富裕的农村去的,这与以后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不能相比的。不过它在当时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而对于每个下乡参加生产劳动的青年来讲都是非常光荣而神圣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