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2-08 16:52:40编辑:文二
政变就发生在梁皇后去世的当年(159)。虽是厕中密谋,梁冀也很快就探查到了蛛丝马迹,他立刻派中黄门张恽统率禁军,把守宫廷。具瑗指责张恽“擅自入殿,图谋不轨”,派人把他捉了起来。
看到时机紧迫,桓帝就亲到前殿坐镇,把内朝的尚书们都召集起来,分派士兵守卫皇宫。然后派具瑗和司隶校尉张彪一起率领羽林军和虎贲军千余人,包围了梁冀的府邸,派光禄勋袁盱持着代表皇帝权力的节杖,去收取梁冀的大将军印信。
梁冀看到大势已去,就和其妻孙寿一起服毒自杀了。树倒猢狲散,梁氏、孙氏两个家族,不分男女老幼,全被斩首示众。梁冀的家产被抄没,价值竟达30亿之多。
太尉胡广、司徒韩縯、司空孙朗等高官都被安上帮凶的罪名,罢职贬为庶民,梁氏的门客、故吏3百多人也全都被罢黜。和从前的窦氏、邓氏、阎氏一样,外戚势力在宦官的推动下,瞬间就被扫荡一空。
桓帝舒了一口气,兴奋之下,重赏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5名宦官,全都加封为县侯。可是权力没有到手的时候,心中殷切期望,等权力到手了,桓帝却不知道该怎样使用,他只觉得从此可以无忧无虑、放心大胆地在后宫玩乐了,把从外戚手中夺回的朝政,又拱手交到了宦官们的手上。
宦官们的统治,比外戚的统治更要来得黑暗,著名的“党锢之祸”就此拉开序幕。这场政治风暴的缘由,很大程度上起自于太学生。东汉朝注重官学,在雒阳太学里读书的士人,最盛时超过3万,这些学生年轻气盛,喜欢评论朝政,臧否人物,甚至经常编些歌谣,比如“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等等,在京城附近传唱,逐渐掌握了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
许多太学生后来步入仕途,成为朝廷官僚,哪怕不去做官,他们也和上层官僚保持着牢固的师生或朋友关系,于是学生和官员们逐渐串联起来,形成反对宦官和外戚的强大势力。双方的矛盾激烈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产生大规模爆发。
还在梁冀执政的时候,他的下属朱穆就曾在冀州刺史任上得罪了宦官,被押送回京。太学生们听说此事,集体游行到宫殿北门前,要求桓帝接受他们的请愿书,释放朱穆。请愿书的内容直指宦官,说他们“盗窃国家权力,以皇帝的名义胡作非为,想要赏赐谁,能使饥饿的奴隶顷刻变成富翁,想要惩罚谁,能使伊尹、颜渊那样的贤人马上被看作桀纣、盗跖一般的奸恶”。桓帝摄于舆论压力,只得释放朱穆。
梁冀被杀后不久,北宫门外就贴出了一张露布(公开上书),说皇帝诛杀臣子,就像是主人诛杀家奴一样,那些帮忙的宦官有什么功劳,竟然能得封侯?露布的作者是东郡白马县令李云。
桓帝大怒,立刻把李云逮捕下狱。朝臣们纷纷上书为李云求请,弘农郡五官掾杜众甚至请求让自己和李云同死。桓帝这次不再让步了,最终求情的官僚全都被扣了薪俸,李云、杜众死在狱中——天子这种态度,更加助长了宦官们的嚣张气焰。
有权有势的宦官们及其家族成员,到处欺压良善,搜刮民脂民膏,地方官员很少有敢管的,而就算敢管,本身也最终难逃被免职甚至被逮捕处死的命运。但在太学生的舆论导向支持下,还是出现了几个敢于捋宦官虎须的强横官员,李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李膺字元礼,襄城(今河南襄城)人,曾担任河南尹,后任司隶校尉,为人刚正不阿,敢于触犯权贵的利益,受到太学生们的一致拥护。延熹八年(165),他查出野王县令张朔残害百姓的实证,下令捕拿。张朔是大宦官张让的弟弟,他自知罪孽深重,遂弃官潜逃,躲进张让在宫外设置的别墅中。
李膺毫不手软,亲自带人冲入别墅,把张朔逮捕归案,严刑拷打。张让在桓帝面前为兄弟求情,桓帝召李膺前来问话,李膺先下手杀了张朔才进宫去,镇定地回答说:“《礼记》上说:哪怕是诸侯的同族犯罪,天子请求赦免,主持审理的官员都必须依法办事,不得宽纵……臣知道违抗圣命是死罪,请求给我5天的时间,我除掉此案的元凶首恶,然后可处我以烹刑,下锅去被煮死!”
桓帝听李膺所言在理,而态度又无比强横,一时难以反驳,只得转头对张让说:“你弟弟做得是有点过份,李校尉如此处理是有道理的。”经过此事,李膺的威望更高了,而宦官们也都畏其如虎,甚至没有诏命不敢出宫,桓帝问起,都回答说怕被李校尉捉到错处,严厉惩办。
其他人没有李膺这么大的名声,也没有他那样直面天子不肯退缩的勇气,敢触怒宦官的,往往就落不到什么好下场。比如太原太守刘瓆和南阳太守成瑨,因为违抗赦令杀死小黄门赵津,以及和宦官勾结的大商人张泛,都被逮捕下狱而死。
山阳太守翟超检举宦官侯览母亲的丧葬逾越制度,没等批复就抄了侯览的老家,掘了其母的坟墓;东海相黄浮,以强奸罪逮捕并处死了徐璜的侄子徐宣,还说:“这个奸贼,今天杀了他,就算明天我因此而死,也可以瞑目了!”——这两个人,都被剃去须发,戴上镣铐,罚做苦役。
士大夫们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某种程度上更为了抬高自己的名声,纷纷表示要与宦官们斗争到底。他们打着维护法律的幌子,却往往法外用刑,或者置朝廷的赦令于不顾,必要将与宦官沾亲带故者全部诛杀。
此种行为引发了宦官们的疯狂反扑,同时也给予他们的敌人以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第一次“党锢之祸”,就是在这种背景上爆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