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29 23:13:13编辑:历史狂流
“砸碑悔婚”风波
魏徴离世以后,唐太宗下令以一品官礼葬,还把魏徴的画像置于凌烟阁,经常前去凭吊陚诗。他还派人立起了魏徴碑,亲自为魏徴撰书。然而仅半年之后,唐太宗就亲手制造了“砸碑悔婚”风波。他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徴长子魏书玉的婚约,并一怒之下砸毁了魏徴的墓碑。这一举动不仅震惊朝野,而且令后人唏嘘。
据记载,魏徴死前支持太子李承乾,并大力举荐原来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然而,魏徴死后,李承乾竟冒险举事,而后失败。杜正伦和侯君集均为太子党,两人一个被贬,一个被杀。唐太宗想到两人都是魏徴举荐,因此怀疑魏徴也参与了结党营私。这时,曾颇受魏徴器重的褚遂良一见形势不对,便主动告发说魏徴生前曾把给皇帝的奏疏拿给自己看。太宗听后更加愤怒,终于亲手推倒了魏徴碑。
关于太宗为何如此迁怒于魏徵,有学者考证认为,这与太宗时期的山东贵族及关陇集团有关。当时,魏徴的责任是接洽和监视山东贵族和关陇集团,以达到分合操纵各大政治集团的目的。而魏徴推荐出身山东盛门的杜正伦为相,还举荐属于关陇集团的侯君集出任武将,等于集合了东西文武的社会势力。魏徴的行为不仅越过了太宗给他的权限,而且有纠合势力结党谋权之嫌,令太宗无法容忍。即便此事在魏徴死后爆发,太宗还是采取了极端的措施。
时隔半年多,唐太宗决意对高句丽用兵,并自负地说,魏徴生前劝他不要东征高句丽是无稽之谈。不久,太宗出兵失利,备感惭愧,便对群臣说:“如果魏徴在,绝不会让我犯这样的错误。”他一边自省,一边又下令重立魏徴墓碑,并让魏徴的儿子承袭魏国公的爵位。
因此,尽管这对君臣在阴阳相隔之后有过令人痛心的决裂,但终因唐太宗的悔过而获得了破镜重圆的结局。然而,史书所载的这些均合乎事实吗?
关于唐太宗与魏徴的记载,主要见于司马光,欧阳修等史学家所编写的史书。其中关于魏徴直谏、太宗纳谏的故事详尽生动,即使是君臣因小冲突偶有不快,也终能让太宗释然,成为太宗虚怀若谷的佐证。因此,后人皆知君臣通力治国,肝胆相照,却鲜有人知道魏徴死后的这段心酸事。即便后来唐太宗愤而砸碑,也能够悔悟改正,反而为君臣相知的故事增添了一些戏剧化成分。
然而,近年来对史书记载存疑的人越来越多。首先是推倒的碑有没有重立。据相关学者考证,高四米的魏徴墓碑上,碑首、碑侧的花纹仍在,碑身却非常平整,没有刻字的痕迹。如果当时太宗下令重立墓碑,必定要撰文写字,不会是一片空白。此外,原来的碑长期侧卧在碑座旁,左下角残缺了一大块,直到1998年冬天才由世界魏氏宗亲总会出资修复。这说明,现存的魏徴碑很可能不是太宗重立的,而是后人立的。
其次就是唐太宗与魏徴的君臣之情是否真的如记载那般完满。很多人怀疑,唐太宗在魏徴生前就有杀他之心,甚至有人认为他重用魏徴更多的是政治作秀。在权力倾车U利益纠葛的朝堂上,如此理想的君臣之交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那么,史学大家为何要如此描绘这段往事呢?颂扬一位虚怀若谷的明君,讴歌一位刚直谏言的浄臣,并让这对明君直臣的圆满故事流传千古,也许是为了让后世君臣引以为范,君更贤明,臣更正直吧。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真相固然重要,从史学家描绘的君臣楷模中汲取精华同样重要。
上一节:晋惠帝司马衷:八王之乱致亡国的傻皇帝
下一节:郭子仪:平安史之乱再造李唐的四朝功臣
返回上一级>>>结局惊天逆转的历史故事,你一定猜不到
上一篇:莫须有:抗金名将岳飞的千古奇冤
下一篇:胡蓝之狱:明朝太祖宰相制度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