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体历史网!微信公众号:

神探狄仁杰:再造李唐的一代名相

时间:2019-01-06 05:49:45编辑:历史狂流

极具智慧的诤臣

狄仁杰一心为公、仗义执言,是唐朝有名的浄臣。然而,他又不仅仅是个直来直去、意气用事的臣子。在武则天这样嗜杀残暴的女皇身边为官,需要极强的应变能力和极高的政治智慧,狄仁杰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天授二年(691),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出任宰相。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任豫州刺史时政绩卓著,后来却被贬官,是因为有人在我面前进谗言,你知道是谁吗?”狄仁杰说:“陛下如果认为臣有过错,臣必当改正:如果认为臣没有过错,那就是臣的大幸。臣不知道进言之人是谁,但既然同朝为官,请陛下不要告诉臣他的名字。”一番宽仁得体的话令武则天也不禁由衷赞叹。

同年,由于武则天大兴酷吏,鼓动告密之风,觊觎II皇位的武承嗣(武则天的侄子)趁机勾结酷吏来俊臣诬陷狄仁杰,欲除去阻碍自己争位的心头大患。狄仁杰以“谋反罪”被打人大牢,接受来俊臣的审讯。来俊臣明知狄仁杰蒙冤,已经预备动用大刑令他认罪。谁知,来俊臣刚问一句:“狄仁杰,你可知罪?”狄仁杰便应声而答:“武氏建的是大周,我是大唐旧臣,确实参与了谋反,甘心被诛!”来俊臣得到供状,喜出望外,便把狄仁杰收监,只等最后行刑了。

狄仁杰为何不合常理地急着认罪呢?因为他对大唐律法和判官心理了如指掌。首先,大唐律法规定,一经讯问便认罪伏法的人可以免于死刑。狄仁杰急着认罪,至少保住了性命,为申冤赢得了时间。其次,认罪后就不必受刑,狄仁杰不仅避免了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像很多忠正之臣一样在狱中被折磨致死的悲剧。再次,他断案无数,对判官的心理非常了解,因而深知一旦犯人认罪,判官便会放松警惕,他也就有了自救的机会。

于是,狄仁杰在这天晚上秘密写了诉状,将冤情陈述其中,缝在棉衣内侧。然后,他叫来一个名叫王德寿的判官,对他说:“近日天气炎热,请托家人为我去掉棉花,做成单衣拿回来穿吧。”王德寿并未起疑心,反而劝说狄仁杰供认与另一位大臣杨执柔同谋,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坚决不认,用头撞击柱子,血流满面,并说:“倘若我狄仁杰做出这等事,当天诛地灭!”王德寿大惊失色,慌忙拿起棉衣直奔狄府。狄仁杰的儿子拆开棉衣,看到诉状后,面见武则天为其父申冤。武则天立即召见狄仁杰,通过比对笔迹发现狄仁杰谋反的证据为假,便释放了他。尽管狄仁杰仍被贬为彭泽县令,但能从酷吏的狱中活着出来巳是莫大的奇迹。

狄仁杰独具智慧,善于变通,不仅体现在“越狱”这样的自救行为上,更体现在光复李唐的历史壮举上。

“唐室砥柱”名垂青史

武则天晚年时,传位于谁的问题使她备受困扰。一边是亲生骨肉李姓,一边是她深为倚重的侄子武姓,武则天犹豫不决,常常为此寝食难安。狄仁杰深知,武则天虽贵为帝王,终不会泯灭身为女性的情感,尤其到了晚年,就更加看重母子亲情的分量。

一日,狄仁杰对武则天说:“陛下,立亲生儿子为嗣,您可以千秋万岁供奉于太庙,承继无穷;而立侄子为嗣,则从未听说过有在太庙中供奉姑母的事情。骨肉至亲与外侄相比,孰亲孰疏,相信陛下自有圣断。”武则天有些不悦地说:“这是朕的家事,岂能让你来预知?”狄仁杰语重心长地说:“帝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有什么不是陛下的家事呢?陛下为元首,臣子为股肱,君臣本是一体,何况臣官至宰相,怎能对立嗣的大事不闻不问呢?”武则天有些心动,但终究没有下定决心。后来,狄仁杰数次进谏,力举庐陵王李显,激动时每每涕泗横流。

武则天晚年宠信两个男宠,名叫张昌宗和张易之。两人虽红极一时,但也不免担忧武皇死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深知狄仁杰德高望重,便向他咨询永保富贵的方法。狄仁杰说:“为今之计,你们应当力劝陛下迎接庐陵王李显人宫,立为太子。这样你们就立下了大功,太子即位后必会宠信你们。”张昌宗与张易之茅塞顿开,于是日夜在武则天耳边念叨李显的贤德。久而久之,武则天果然被说动。

一次,狄仁杰面见武则天,再次痛陈立嗣事宜,叩请武则天顺应民心,迎回李显。说到动情处,他又不禁泪流满面,武则天一甩手,轻轻地说:“还你太子。”这时,屏风一开,李显正站在那里呜咽不已。狄仁杰看到太子归来,喜不自禁。这一幕被史书记载为“卒复唐室”,狄仁杰也因此被后人尊为“有再造唐室之功”、“唐室砥柱”。

武周久视元年(700),狄仁杰病逝。自青年时代到耄耋之年,狄仁杰为官大半生,鞠躬尽瘁,为社稷民生和大唐江山立下了不朽功劳。他死后,朝野恸哭,百姓哀号。


上一节:诸葛亮六出祁山:善理民而不善奇谋

下一节:包拯包青天因铁面无私被传黑脸

返回上一级>>>10个被影视剧误导的人物,99%人还深信不疑

12共 2 条